- · 《河南建材》栏目设置[05/19]
- · 《河南建材》数据库收录[05/19]
- · 《河南建材》收稿方向[05/19]
- · 《河南建材》投稿方式[05/19]
- · 《河南建材》征稿要求[05/19]
- · 《河南建材》刊物宗旨[05/19]
河南家风家训的历史脉络与价值内涵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河南家风家训的历史脉络 (一)河南家风家训的血脉 血脉在生物学上是指生物体在繁衍后代过程中基因信息的传递,河南家风家训的血脉便是指家族成员在延续过程中“家风基因”的
一、河南家风家训的历史脉络
(一)河南家风家训的血脉
血脉在生物学上是指生物体在繁衍后代过程中基因信息的传递,河南家风家训的血脉便是指家族成员在延续过程中“家风基因”的传承。中国有着悠久文化底蕴,其历史的发展从未间断。河南地处黄河流域,很早就进入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产生。在人口迁徙的进程中,河南或者作为移民的出发地,或者作为移民的集散地,留下了特有的烙印,积淀了河南独特的根亲文化。家风家训作为根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联系着家族的血脉,而河南家风家训的血脉,不仅仅延续着河南人的血脉,也延续着由河南南迁的人的血脉,根本上是延续着华夏儿女的血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便是由两代以上血缘关系所构成的家族。家族在延续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强调后继有人,更重要的是家庭文化的传承。家风家训作为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文化角度显示了家族的“基因”。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中原地区曾向东南地区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士民南迁,其中后两次南迁中,河南符号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唐朝初期,河南人陈元光开发福建,由于突出的贡献而被后世誉为“开漳圣王”。唐朝末年,河南人王审知经营福建,使福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这更加深了河南与福建的血脉联系。
南迁不仅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也带去了优秀的家风家训。史载陈元光为政“屯师不旋,垦土招徕,方数千里,无烽火之警,号称乐土”[1]。王审知为政“宽猛酌中,德刑俱举,孜孜惕惕,夙夜罔怠,戒以视听,杜诸谄谀,坚执纪纲,动无凝滞”[2]。在二人的先后治理下,漳州一带的教育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通过文化教育,民风开始变得淳朴厚重,这与陈元光、王审知重学的家风是分不开的,所以说,以河南为主体的唐代士人的两次南迁活动,带去了以河南为主体的家风家训,对闽粤一带家风家训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二)河南家风家训的文脉
文明发展的进程即是文脉,河南家风家训的文脉即指河南地区的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对自身家族文明的传承和积淀。家族在延续的过程中,注重家风门风的建设,并将家风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将家族成员以牒谱联系起来,使得家族的枝干脉络清晰。河南的家风家训,与家族的牒谱互为表里,牒谱的发展和完善伴随着家风家训的传承,一同构成了河南家风家训的文脉。在牒谱的主要内容中,不仅有家族的起源、迁徙、发展,而且往往在牒谱开篇便阐述了家族的家训,可以看出家风家训在家族文明的传承中所据有的重要地位。
河南地处中原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裴李岗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先后影响了河南文明发展的进程。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后,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在家庭文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封建社会时期河南家风家训的文脉,深受儒家礼教的影响,集中体现了维护封建礼制以及家法族规的思想,并使之外化于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内化于家族成员的内心世界,成为指导家族成员行为习惯的规范。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撬开了中国的大门,资本主义思想伴随着西方的商品涌入国内,尤其是在西方的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后,浸润着儒家思想的家风家训开始遭到非议甚至是批判,尤其是对封建家庭社会中“三纲五常”的批判,进而上升到对忠孝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家风中的孝道观念被贴上了封建愚昧的标签,成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个性解放”的思想冲击着传统的家风。新文化运动后,知识分子将家庭旧道德比喻为吃人的恶魔,一些思想开化的青年人群不仅仅再局限于书面的抨击,而是以自身的行动向封建家庭伦理道德开刀,这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存在于河南家庭观念中的“孝悌”思想被烙上了封建专制的印记。随着新思想影响的深入,家风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模糊,传承家训的行为逐渐趋于淡化,最终成为一种追思先祖的伦理行为。
二、河南家风家训的价值内涵
(一)河南名人家风家训的优良传统
1.孙叔敖:以民为本,清廉奉公
孙叔敖是春秋期思人,即今天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期思乡人,司马迁在《史记》赞其为循吏之首。在孙叔敖的为政之道中,处处显露着其以民为本、清廉奉公的家风。在古代对于官员的考核体系当中,廉洁始终是官员的第一条规范,廉政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孙叔敖的为政之道,他始终把廉洁意识摆在首要位置,并当作自己恪守的行为规范,处处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韩非子·外储说》中记载,孙叔敖为楚相时高风亮节,他平时出行“栈车牝马”,吃的食物也仅仅是“粝饼菜羹,枯鱼之膳”,以致“面有饥色”,更不注重穿衣打扮,穿着非常简朴,仅是“冬羔裘,夏葛衣”[3]。孙叔敖不仅以清廉的风气要求自己,还要求自己的属下也要保持清廉的作风,一些不理解孙叔敖的做法的人向他提出了疑问,问他为什么不骑肥硕的马匹,不穿华丽鲜艳的衣服,孙叔敖说:“吾闻:君子服美益恭,小人服美益倨,吾无德以堪之矣。”[4]从中便可以看出,孙叔敖并没将自己放在凌驾于百姓之上的位置上,而是与百姓站在一起。虽然孙叔敖居于高位,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的家庭谋任何好处,而是在家庭生活中时刻不忘培养清廉的家风,他要求自己的家中“马不秣粟,妻不衣帛”,所以孙叔敖并没有在为官任上敛聚家财,也没有给子孙留下一点值钱的东西,他去世后家庭便陷入了困境,为此有了“优孟衣冠”的历史典故。
文章来源:《河南建材》 网址: http://www.hnjczz.cn/qikandaodu/2021/0407/1053.html
上一篇:通功单
下一篇:新时代视域下农村基层政权的建构读叶本乾著乡